咱现在就要好好干、下苦干、老实干
1935年11月25日,赵梦桃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在她出生的早晨,父亲梦见桃花盛开,于是便给她取名“梦桃”。可童年的梦桃并没有过上如名字般美好的日子。梦桃的父亲名叫赵书林,是洛阳城的一个小摊贩。兵荒马乱之年,赵书林虽勤勤恳恳,却落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全家借住在一个大门被堵塞的荒废的祠堂里,整日从后门的一个小洞口爬进爬出。早年,梦桃的大哥、小妹因疾病饥饿和日本鬼子的惊吓折磨先后死去,父亲也积劳成疾得了肺痨病,无钱医治卧床不起。梦桃向嫁到财主家的姑姑借钱,反遭一顿羞辱。从此,年仅十岁的梦桃和母亲挑起了家庭重担。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从早到晚在一纺织作坊拼命做工,工钱少得可怜,仅能维持生计,父亲最终咯血死去。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梦桃和母亲走投无路,逃荒要饭来到陕西。
解放后,梦桃迎来了光明。1951年底,陕西西北国棉一厂招收培训工,16岁的赵梦桃有幸成为国家的一名纺织女工。刚进车间时,梦桃看到大玻璃窗投射的阳光下,万锭飞转,银线如流,女工们这一拨、那一捻,轻盈地在机器间飘舞,特别是一些老师傅因创新工作方法戴着周边镶着红花、中间缀着“郝建秀工作者”的红围腰,令她羡慕不已,想着什么时候能和她们一样。在工厂,有老师傅手把手教技术,姐妹们比、学、赶、帮,学文化,学技术,争上游,处处显示着工人当家做主的责任和自豪。这些深深吸引了赵梦桃,也使她清醒地认识到是共产党把自己从旧社会的苦海中解救出来的。她怀着对党的感激之情,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1953年8月,赵梦桃参加了全国纺织系统劳模大会,在会上,她见到了郝建秀等党员劳模,这些同志身上的扎实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广阔的胸怀引起她无限的神往和深思。同年9月,赵梦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血液,在梦桃身上流动。她的眼睛更明,心更亮了,梦桃对同志们说:“一个党员不能像我过去那样,只懂得个好好干、下苦干,还要懂得为谁好好干,为什么好好干,怎样好好干才行!”“要一点一滴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它变成集体的财富!”“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同志心里的火煽旺,要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小组掉队!”
拉到头。当不当先进,不是你我个人的事
1962年,西北国棉一厂为了提高棉布质量,要求细纱工序减少条干不匀的现象,以便消灭布面上的粗细节疵点。赵梦桃为此刻苦钻研技术,在吸取其他纺织能手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按这种操作法,细纱车的清洁可得100分,断头减少三分之二,粗细节坏纱比过去减少70%左右,大大充实了“郝建秀工作法”的内容,对提高棉纱条干均匀度和棉布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同年11月底,陕西省纺织工业局总结推广了这套方法,并于1963年1月,在《陕西日报》予以报道。在她的带动下,梦桃小组“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
1963年6月23日,赵梦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赵梦桃生前曾诚挚深情地说:“党给我们的荣誉,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组同志一定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听党的话。我要和全组全厂同志一起,像雷锋同志那样,用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永远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做坚强的突击队的旗手,把这面红旗不歇气,不换肩,稳稳地扛到共产主义去!”赵梦桃虽然去世了,但她的主人翁精神和忘我工作的高尚风格却凝聚在了梦桃小组中。从1952年到2009年,梦桃小组共换了11任组长,西北第一棉纺织厂也变成了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但“梦桃精神”不仅没有掉队,而且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扬光大。小组继任的10位组长,全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另有19人获省、部级技术标兵、操作能手称号。小组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经委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先后30多次荣获全国、省、部级荣誉。
(本文来源:节选自《永远的丰碑》)